双靶点CAR-T: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突破性方向!


据WHO,2022年全球新发多发性骨髓癌超30万例,我国新发多发性骨髓癌患者超3万例,是第二大血液癌症。目前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VRd)是中国NDMM的主流方案,NCCN指南进一步推荐了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KRd)方案,以CD38单抗为核心的联合疗法正在引领一线治疗格局变化。

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及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这种疾病可能与免疫系统衰退、某些职业、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和暴露于辐射有关。

B-Cell经过多种特定遗传损伤 (特定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以及Ig相关的染色体异位),在MGUS阶段发生13q缺失重叠、Ras突变、Myc过表达等事件导致致瘤性改变,骨髓瘤细胞向髓外发展则与NF-kappaB,17p缺失等事件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病理机制表现于对骨、血液和肾脏的影响

骨质流失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症状,85% 的骨髓瘤患者都会出现骨质流失。骨髓瘤通过两种方式导致骨质流失: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形成肿块,破坏周围骨骼的正常结构;骨髓瘤细胞分泌的物质会干扰骨骼修复和生长的正常过程。

越来越多的骨髓瘤细胞影响各类血细胞的生成:白细胞数量减少,增加感染风险;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影响凝血功能。

肾脏,血液中M蛋白和钙的积累会使肾脏过度劳累,肾脏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进入靶向+免疫治疗时代,患者中位生存期从过去的2-3年提升至7-10年。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结合年龄、并发症、遗传风险等因素,复发患者仍有多种新药可选,未来CAR-T和双抗等疗法可能进一步改变治疗格局。

CAR-T细胞疗法作用逐渐凸显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应用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产品,已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重要治疗选择。

双靶点CAR-T是MM治疗的重要突破方向,目前BCMA+GPRC5DBCMA+CD19组合进展最快,早期数据显著优于单靶点疗法。未来需解决毒性、耐药和可及性问题,但其潜力可能重塑R/R MM的治疗格局。

*目前国内针对复发/难治 多发性骨髓瘤双靶点CAR-T正在开展,我们诚邀您参加,研究项目相关的检查和用药免费,并且在公立三甲医院接受治疗和随诊,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联系我们报名。

项目介绍

一项OL-101注射液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药物名称:OL-101注射液

药物介绍:自体BCMA/GPRC5D双靶向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早期数据表明其高缓解率和可控毒性。

基本入选条件:

1.年龄18岁~75岁,ECOG评分0-1分
2.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3.筛选时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需同时满足以下两条:
①既往接受过至少3线MM治疗方案(包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单抗);
②在最近一次抗骨髓瘤治疗期间或之后12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或受试者在近6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且随后在最近一线治疗中表现出无缓解。疾病无缓解是指治疗期间未能达到微小缓解(MR)或出现疾病进展(PD);
4. 根据以下任一标准确定筛选时存在可测量病灶
①血清单克隆副蛋白(M-蛋白)水平≥1.0 g/dL 或尿M蛋白水平≥200 mg/24小时或;
②血清或尿液中无可测量病灶的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10 mg/dL且血清免疫球蛋白κ/γ游离轻链比值异常;
5. 骨髓浆细胞BCMA和/或GPRC5D表达阳性;既往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的患者,需满足GPRC5D表达阳性;


研究所在地区:北京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