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真的可以给我们希望!

临床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数十年里,每时每刻都演绎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真实事件。我们和患者一路走来,共同挑战,一起寻找新的希望,这些故事有的开心,有的揪心,让人感怀良多。每一个与肿瘤抗争的患者和家人都是“战士”,他们的故事我想一一讲给所有人听。


患者故事(一)


22年6月份,患者确诊时就已经出现了肺部转移,原发的位置还是选择做了切除手术,术后一直在家休养。因为经济及病情较重等原因,患者希望能使用比较前沿的治疗方案,所以申请了临床试验。
7月14日。患者报名临床项目,项目组老师取得联系。
当时患者对参加临床试验了解有限,所以像大多数患者一样,也咨询了许多大家常问的疑虑,如:分到对照组怎么办?会不会只有安慰剂不用药?项目组会不会用假药给患者治疗?等等问题。项目组老师都耐心的给患者作了解答,医患信任也由此一点点建立了起来。
患者从8月3日开始,到8月11日,完成了相关的检查,所有的结果于8月12日出来的,不巧赶上周五,所以用药就只能定在8月15日。很幸运,患者在8月15日成功的用上了药。
至今,患者入组用药状态良好,经复查肿瘤病灶也有得到控制相应缩小,希望这位患者能够继续通过临床试验得到更多获益。

患者故事(二)


这是一位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没有手术指征了,因此没有手术,后续经过了化疗,靶向,免疫进行治疗。
今年8月中下旬,患者出现了疾病进展,药物耐药了,由于之前已经使用过了化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现在的患者已经没有标准的推荐治疗方案了。患者和家属想尽了一切办法,期望给患者寻找到新的治疗方案,家属第一时间找到项目组老师,老师当天收集齐备所有病史资料,匹配了食管鳞癌项目。
患者家属去之前也是给老师打了很多次电话,因为患者多处有肿瘤,很担心药物疗效问题,担心耽误病情等,医学组老师和家属一一沟通后,家属很配合的去了指定的三甲医院见研究医生;
经历半个月的共同配合,患者9月初正式进入临床研究并且成功用上了创新药物。
现在,患者已经做了第一次肿瘤疗效评估,复查结果提示腹膜后淋巴病灶从之前的2.1x2.2cm缩小到了1.4cm。据家属反馈,患者的疼痛感也有好转;
家属还提到,以前挂不到的专家号,现在专家每天都会来详细地询问病情,入院、做检查、治疗也有相应的临床项目组工作人员陪同,而且全程的药物和检查都是免费的,每次住院下来也就自付了100元/日的住院费和护理费,相比以前,家庭的经济负担已经减轻了不少。
临床研究的匹配带给了患者和家属新的治疗方案和希望,希望这位患者之后的转移淋巴结以及疼痛均能在参加临床试验过程中得到好转。
👩‍⚕️:在抗争病魔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携手向前冲!
最后,分享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呼吸肿瘤内科 孟庆威教授曾在采访中的一段阐述: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患者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国家经济上发展得特别快,同时我们的制药业也发展的特别快;很多的临床试验,包括我们的伦理等都和国际上接轨了,所以说在今天的患者能够在临床试验这种形势下,接触到在世界上先进的治疗,那么我们希望广大患者,应该正确的认识临床试验,积极地参加这样的一种治疗方式,从而能够使得自己的到更好的治疗效果。